也使得不少反对支持工作人的文武大臣与有识之士都默默地闭上了嘴,因为,眼见为识,看着这个繁荣的华夏帝国治下子民们那一张张开怀的笑脸,他们很清楚,就算是再反对也没有用。
因为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发展工商业不但没有阻碍到农业的发展,反而使得土地兼并几乎完全停止。因为华夏帝国公平公正的税赋收入,让所有人都感受得到,虽然这样的公平,只能涵盖大多数人,但是,却已经比之前朝,了不起多少倍。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一律照章纳税,谁还有什么可说的?天子都纳了,难道你们好意思,有脸去反对,不纳税不成?
另外,各郡县的国学都已经开始建立,许许多多过去不得志的文人们,也愿意从家里走出来,来到这些学堂里,为这些商人、农人、工人的孩子,教授他们知识,让他们明白,他们所生活的国度,叫做华夏帝国。
他们所使用的文字,叫做汉字,他们都有着相同的血脉,他们都是骄傲的华夏帝国的子民。
国家的凝聚力,就是要从小培养起,让他们明白自己所生存繁衍的大地是何名,他们的种族是何名,他们的未来又在何方。
大批的退役将士也加入到了教育队伍里边,他们所讲的课程,所宣扬的理念,更是激发了这些少年们心中的热血与向望,他们告诉这些少年,世界到底有多大,华夏民族生活在怎样的危机四伏的环境里。
而每一所县学、郡学的大门处,都写上这样一幅对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这一幅在明代才出现的对联,早了一千年出现,并且将会深深地铭刻在无数代华夏学子的心里。未来,他们都将会明白这付对联所要讲述的道理。
李渊沉默了,或者说,在这样的危势之下,他那争霸天下的雄心已然陷入了一片迷茫。但是,沉默,也同样代表着不满和反抗。但至少,比起过去明确的反对要好了很多。
而李世民,这下完全撕破了脸,要武器,要装备,要粮食,什么都要,或许,这位倔强的优秀青年,还想要最后一搏。想要看看,这天,到底还会不会变。
对于李密的背叛,李渊愤怒得想要单枪匹马地提刀窜去离石郡去好好的质问李密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李密来信了,信中很是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为什么会跑去尊奉颉利可汗为主的原因。
很简单,他自己的手底下的五万大军已经被打残打废了,除了死了两万出头之外,剩下的人人带伤,就连他李密,也掉了好几根毫毛。但是,想要增兵,却被你李渊用这样那样的理由阻止。
更有甚者,你大儿子李建成来劳军时是那么的嚣张跋扈,完全不把劳苦功高的李法主看在眼里,无奈之下,他李密不得不出此下策,投靠了颉利可汗。
如此一来李密也与梁师都和刘武周一般都成为了颉利可汗的走狗,嗯,代言人,这样的话,几方之间发生冲突的机率就大大降低,这样一来,他李密就能够以更少的兵力为李渊守卫山西北疆更长的时间。
话说得相当的漂亮,至于其他的什么私自增兵,与梁师都玩换地盘,跟刘武周暗中约和等许许多多的事全都被李密忘记得一于二净。
有的,只是他的好。李渊接到了这封信后,虽然恨不得把这封信给撕碎吞吃掉,但是最终,为了保证晋阳的安危,李渊只能强颜欢笑,回书一封同样声情并茂的信,在信中,表达了两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李姓兄弟之间高尚的情操
另外对自己儿子李建成的行为表达了愤慨,并告诉李密,自己一定会好好收拾这个不听话的,胆敢如此嚣张跋扈的臭小孩。另外嘛,希望李密看在他李渊曾经在他最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将其救出了苦海的份上,千万要守好山西之北,未来,咱们哥俩说不定就能够平分天下云云。
信中,一片详和,两人牛头不对马嘴的相互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善意,而李渊,却宁愿去相信李密是真的这么想的。
对此,李世民来信抱怨自己老爹不知道是不是前段时间作战时从马背上摔下来,从而引起了这样把偏宜话当真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