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原来这个令狐绹竟然是温庭筠的老板啊?
那他还敢这么说?我觉得这都不是情商低了吧!
这之后他的日子岂不是更难了?”
“当然了啊!
毕竟这个令狐绹也是一个官员,被温庭筠这么一调侃,自然落了面子了。
而当官的那个不是好面子。因此之后的日子确实比之前要差很多了。
一方面是当官的觉得他没脑子,可能就没那么靠谱了。
另一方面虽说大家都知晓他有才,可谁也不敢再像从前那样重用他了。
因此那些重要的、能展现才华的任务,统统与他无缘,他只能被安排去做些琐碎繁杂、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务。
此后的温庭筠就只能每日里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心中的憋屈的同时又充满了愤懑,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却又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但命运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虽在仕途上给了温庭筠重重一击,却又在文学创作上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
在这漂泊不定的岁月里,他一路走走停停,看遍了山川异域的风土人情,也尝尽了人间冷暖的酸甜苦辣。
每一段旅途、每一次遭遇,都化作灵感的源泉,源源不断地注入他的诗词创作之中,让他的作品愈发成熟,宛如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比如他的《商山早行》来说: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何名钓叟,未返故园方。’
写的就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温庭筠早早地便被驿站外那嘈杂的车马铃铛声唤醒,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等回过神来,望着那简陋的茅屋、清冷的月色,心中那股思乡的愁绪,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依旧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家乡越来越远了。
他起身走出房门,踏上那木板搭成的小桥,只见月光下,地上的白霜还未消融,一行清晰的脚印蜿蜒向前,远处,传来几声公鸡打鸣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那画面,孤寂而清冷,仅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个字,便如同一位丹青妙手,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冷寂的早行图。
并把游子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感同身受,也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
而诗中的后半部分‘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绘出沿途山路两旁槲树枯黄的叶子纷纷飘落,枳树洁白的花朵在驿站墙边开得格外明艳,一黄一白,一暗一明,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旅途的景色变化,又暗示着他内心复杂的情绪波动。最后一句“因何名钓叟,未返故园方”,则是他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无奈追问,为什么自己要像那江上垂钓的老翁一样,四处漂泊,迟迟不能回到故乡呢?
整首诗,字里行间都透着他在困境中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在苦难中挣扎却又不屈不挠的温庭筠。
尽管生活充满了磨难,温庭筠却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他用诗词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着心中的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叹。
在那些或明或暗的夜晚,他伴着昏黄的灯火,任由思绪在纸间流淌,一笔一划,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他仿佛想要用这文字的力量,冲破命运的枷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属于他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