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背景:                   字号:   默认

第335章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1/2)

作者/我是一根参

因为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在随后的河北平叛中,他被权臣们联合陷害,被贬为同州刺史。

在前往同州上任的途中,元稹看到关中地区旱灾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他上任后,立刻着手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他采纳了当地官员的建议,举行祈雨仪式,并写下了《祈雨九龙神文》,以此表达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旱灾的忧虑。

同时,他还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工作。

这一时期,他的诗作中多有反映百姓生活和自身政治理想的内容,像《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里‘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

这诗中流露出是他对旱灾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为官责任的深刻反思。

与此同时,元稹针对当地存在的土地兼并、税赋不均等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向朝廷呈上了《同州均田状》,提出了‘均田平赋’的主张,期望能够解决百姓的土地问题,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的这些改革举措虽然得到了一些百姓的支持,但再次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到了长庆三年,元稹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在浙东的六年,元稹政绩斐然,深受百姓拥护爱戴。

他重视水利建设,下令所属七州修筑陂塘,大力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

这些举措让当地农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使得浙东地区的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同时在政绩斐然之外,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蓬勃发展,元稹在浙东期间与当地文人墨客往来密切,继续倡导新乐府运动,鼓励文人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他自己的诗作也愈发成熟多元,既有对当地自然风光的由衷赞美,如《以州宅夸于乐天》中‘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将越州的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像《织妇词》通过描绘织妇的辛勤劳作与困苦生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唐文宗大和三年九月,元稹终于入朝担任尚书左丞。身居要职的他,一心想要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饱受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

怎奈元稹因为得罪太多人,所以向来名声不佳,人心不服,又恰逢宰相王播突然离世,李宗闵再度掌权,元稹再次遭到排挤。

大和四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任检校户部尚书,兼任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

这一回的贬谪,对元稹无疑是又一记沉重打击。

他的政治理想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屡次受挫,尽管心怀报国之志,却始终难以在朝廷中充分施展抱负。

在武昌的日子里,元稹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的诗作中也增添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如《酬乐天叹穷愁见寄》中‘病煎愁绪转纷纷,百里何由说向君。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三冬有电连春雨,九月无霜尽火云。并与巴南终岁热,四时谁道各平分’,倾诉着他病中的愁苦和对远方友人的绵绵思念。

大和五年七月,元稹在武昌与世长辞,结束了他起伏跌宕的一生。

他的离去,令当时的文坛和政坛皆为之震动,白居易等好友悲痛欲绝,纷纷挥笔写诗悼念。

元稹这一生,政治道路充满坎坷,多次起落,虽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却在复杂诡谲的政治环境中举步维艰。

然而,在文学创作领域,他成就斐然,与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精彩还没结束,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离开,不知道看到那个章节?《请点我收藏章节》

  • 背景:                 
  • 字号:   默认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