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榆安在现代依旧马不停蹄地为梨安城的长远发展而忙碌奔波着。
她心里十分清楚,梨安城的百姓不能总是依赖外界的援助,必须要重新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那一片片荒废已久的农地,终究是要重新耕种起来的。
即便当地气候严寒,可办法总是有的。
只要购置一些适宜在严寒环境下播种的农作物,再通过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搭建大棚的方式,还是很有希望让农作物茁壮成长的。
与此同时,寻找优质种子供应商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她心里明白,只有优质的种子,才能够保证梨安城的农田有个好收成。
经过不辞辛劳地多方对比和筛选,她最终确定了一家专门培育古老品种种子的供应商。
这些古老品种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梨安城的土壤、气候条件极为匹配。
在农具方面,她联系了一家传统农具制造工坊。
虽然现代农具具备诸多先进的功能,但考虑到梨安城百姓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维修条件,传统农具无疑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于是,她定制了一批适合梨安城百姓使用的农具,像锄头、犁耙之类的,这些都是农田耕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而在梨安城,萧宸也一刻不停地积极组织百姓重建家园。
他身先士卒,带领百姓们清理因瘟疫和灾难留下的废墟,精心修复那些破损的房屋。
并且,他亲自指导农田开垦的工作,对待张榆安送来的种子就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满心期待着播种的日子早日到来。
随着时间悄然流逝,张榆安筹备的各类物资渐渐齐全了。
当萧宸看到这一批批珍贵的物资时,他的内心被感动与敬佩填满。
这些物资的到来,宛如一道曙光,让梨安城的百姓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百姓们兴奋地欢呼雀跃起来,每个人都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对张榆安表达着深深的谢意。
百姓们深知这些种子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尽管当地气候严寒,大家都不确定农作物能否顺利长成,但哪怕仅有一丝希望,他们也绝不愿意放弃。
天还未亮,就能看到田间地头已经有百姓忙碌的身影。
他们小心翼翼地揭开大棚上的草帘,让清晨微弱的阳光洒进棚内,然后仔细查看土地的湿度和种子的发芽情况。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凭借着多年的耕种经验,耐心地指导着年轻人如何在严寒的环境下照顾农作物。
他们弯着腰,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整理着被风吹乱的塑料薄膜,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期待。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则主动承担起最繁重的体力活。
他们用锄头松动着坚硬的冻土,每一锄头下去都用尽全身的力气,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却也顾不上擦拭。
尽管寒风吹得他们脸颊通红,手脚冰凉,但心中的那团希望之火却燃烧得炽热。
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她们提着水桶,小心翼翼地在垄间行走,为刚播下种子的土地浇水。
每一滴水都倾注着她们对丰收的渴望,哪怕水洒在手上,冰冷刺骨,她们也没有丝毫的懈怠。
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他们虽然力气小,但充满热情。
精彩还没结束,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