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54章 冯太后(二)临朝理政(2/2)

作者/史嗑郎王

这种“不得意”也许反映了冯氏对局势的不满和无奈,她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献文帝的决定,或者对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这也可能暗示着宫廷政治的复杂和残酷,以及权力斗争中的不确定性和变数。

更令冯太后难以接受的是,事后,献文帝还将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李欣,提拔为尚书,让他参与决断国家政事。

这样的结果,使得冯太后更加无法容忍。于是,她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势,逼迫献文帝让出皇位。皇帝派和太后派的政治博弈,来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献文帝是天资聪颖,自幼就有着非凡的才智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他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高雅的风度,赢得了朝野的赞誉。

然而,他生性喜好黄老和浮屠之学,经常与朝中的士大夫以及沙门一同探讨玄理,这也给人留下了一种轻视富贵、厌倦国政、对天下事漠不关心的印象。

在冯太后一党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经考虑将皇位,传给素有声誉的叔父拓跋子推。不过,这一想法遭到了宗室大臣和宦官们的联合反对。

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公元471年八月,将皇位禅让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拓跋宏即位后成为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不过,这一场斗争。看似是冯太后一党逼迫了献文帝禅位,实际上,这更像是献文帝赌气为之。

孝文帝即位初期,太上皇献文帝虽已移居崇光宫,但他并未放弃手中的权力。事实上,此时的献文帝紧握北魏朝政大权,朝廷大小事务皆亲自处理。他频繁颁布诏书,以行使其权力,甚至多次亲自统率军队,北伐南征,屡获大捷。献文帝对朝政的牢固掌握,体现在他对国家事务的深入参与和决策上。

由此可见,即使是禅位的献文帝,他在北魏的朝堂依然掌握着最高的权力,冯太后还是奈何不了他。我想,此时此刻的冯太后更加的恼火了。她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欺骗,献文帝的退让,成为太上皇,只是让自己更加的难堪。这个时候,母子两人之间的嫌隙,应该已经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了。可能,献文帝对于冯太后,有一些不屑一顾。而冯太后,对于献文帝,已然心中生恨。

公元476年六月,献文帝毫无征兆地,在平城永安殿驾崩,这一事件引起了时人的诸多猜测。众多声音纷纷指出,献文帝的离世,很可能是冯氏一手策划的谋害。

平城永安殿,这座曾经见证过无数历史时刻的宫殿,如今却成为了献文帝生命的终结之地。献文帝的猝死,让人们始料未及,也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震惊和疑惑。一时间,各种传闻不胫而走,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关于冯太后杀害献文帝的说法。

冯氏,作为当时北魏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其权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一些人认为,冯氏可能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者为了铲除异己,而对献文帝下了毒手。这种说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终究只是一种猜测。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献文帝的死因可能另有隐情,或者是由于疾病等自然因素所致。毕竟,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突发疾病而导致的猝死并非罕见。无论真实原因如何,献文帝的突然驾崩都成为了北魏历史上的一个谜团,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思索。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北魏的政治格局,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关于献文帝之死的真相,或许永远都无法得到确凿的答案,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不论献文帝的死因是什么,结果就是冯太后成为了最大的政治受益者。年幼的孝文帝,显然不具备掌握朝政的能力。所以,冯太后再次走向前台,开始了她第二次的临朝理政。

献文帝去世的当月,冯太后就被尊为太皇太后,重新执掌朝政大权。此时的冯太后,已经年过三十,无论是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相较以往更加成熟稳重了。

冯氏再次掌权后,面临着新的挑战。献文帝的离世导致政局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纷纷蠢蠢欲动。与此同时,献文帝时期,大力整治的贪污犯罪,在他死后又死灰复燃,屡禁不止,这使得北魏的统治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为了确保北魏的长治久安,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充分展现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才干。她一方面对那些衷心拥护她的大臣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提拔,以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心怀不轨,企图挑战她权威的人,她则毫不手软地予以严惩,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此外,冯太后还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她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提拔那些有能力、有操守的官员,以改善朝廷的政治风气。

同时,她也积极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如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等,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冯太后的努力下,北魏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她的权力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对比于第一次的临朝理政,这一回再次掌握绝对的权力的冯太后。已然是驾轻就熟,施政手段更加的从容。值得一说的是,不论是哪一个时期治国理政,冯太后始终都有着一套相对成熟的治国理念。

从这一点上,足以见得。作为女权人的她,手中的权力更多的是合理的支配,发挥它治国的能效。至于,冯太后理政时期,究竟在哪一些方面作了革新和发展,下个章节见,

如果离开,不知道看到那个章节?《请点我收藏章节》

  • 背景:                 
  • 字号:   默认